美国音乐之旅,立减300刀!
首页>攻略游记>纽约生活印象

纽约生活印象

02/23/2018 20:53 发布 类别:攻略游记  |  浏览(1575) 收藏文章

对于纽约,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人,都会它有特有的印象,那你的纽约生活印象是怎么样的呢?
纽约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别,自己的年龄,这和人口统计学没有什么关系。罗马是女性。敖德萨也是。伦敦是一个少年,一个顽童。而且,关于这一点从狄更斯时代开始就没什么变化,巴黎呢,我相信是一名男子,正当20多岁的年纪,却爱上了一名年长的妇人。
那么纽约呢?我无法像博格先生一样敏锐而又精准地对一个城市的品性作判断。了解一个城市最快速的方法是去了解地区的普遍特征。但这样的原则在纽约是失效的,因为这座城市是与群体性相悖。到纽约去,从本质上来是在与个体对话。没人能将纽约视作群体,没有人敢随意称“了解”。至于“理解”那可是社会学家的事情了。 
我愿意相信纽约是一名女性,因为这个刚硬的时代呼唤一名女性。她是这样的丰富、这样的生动,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概括性的词汇打发过去。连时间在不同的街区流动节奏都不一样。
我无数次在家庭餐桌上提及“到纽约去”的话题,因为她是那样的丰富,种族、宗教、文学、音乐、绘画、雕塑都在这里寻觅到扎根的沃土。远离话语中心的亚文化都能够在此拥有各自的拥趸。她将包容性发挥到了极致,像是柔和的女性。每一位到过纽约的游客都把一部分的精神驻扎在这里,那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那些嚣张叛逆的,那些为人所耻笑的,在纽约都能得到赞赏、得到表扬,不安的情绪得到安抚,放牧最深的灵魂,一切都很自在。 
而当目光触及那些纽约的符号,眼泪夺眶而出。这座城市于我来说,陌生又熟悉。我几乎每日都能见到她,每天都能悄悄地从社交网络上了解她,所以当双脚真的踏在土地上的时候,在空气里呼吸出了一种亲昵感。可我终究是个过客。嘿,这里是纽约啊。我又回来了,花了五年的时间。像是找回了埋在空气里的五年前的自己,进行一场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对于一个新闻学子来说,是神圣的。这是一种近乎奢侈的人文教育,对一个梦想着于从事新闻行业的人来说,有致命的吸引力。学生物的T告诉我,每一名新闻毕业生的名字都将镌刻在学院金色的背景墙上。那时是哥大的春季假,除了自己学院,T没法带我进新闻学院。只好恋恋地看着学院门口的杰弗逊雕像,他见证了多少学子对于真理的探求以及对于言论自由的维护。
和T打招呼的刚出了实验室的师哥,年近四十,一身破旧的运动装。他打算到门口买只墨西哥人做的卷饼。和T提到实验室新仪器还有近期成果的时候,他的脸上竟显现出激动的红晕,肢体语言也变得丰富起来。对于自我近乎苛刻又对学术执着的追求的师哥,在这个过分吹捧天才、玩乐与成果并进的社交媒体营造的过度娱乐化的时代里是不受待见的。沾染上了媒介依存症的人们喜欢毫不费力取得成就的青年才俊,喜欢轻松的生活小曲折却又无须屈服于生活的“英雄”模式的故事。可是我只在哥大看到了放假还夹着伦理、哲学专业书籍奔来走去的人,还在拿着设备做小组讨论的人,还有做了一天实验对成果心满意足的人。我敬佩他们,向学识与智慧女神Alma Mater致敬。
而到布鲁克林去的那天,纽约下雨了。
出了Chambers Street Station的地铁口,在出口的地方买了一只白面包热狗卷当早餐,甜腻的HONEY MUSTARD几乎要把我的早上毁掉。面包糙得刮喉,味道又甜又咸,还?嗓,我还能清晰感觉到食道极力的抗议。在吃的方面,我绝对不是什么计较的人,但是我实在无法恭维地铁口的早餐摊。卖热狗卷的哈梅尔抱歉地看着我:“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我相信,自己不是她看到的第一个觉得这热狗卷难以下咽的中国人。然而我还是仔细地问了她的名字,并向她道谢,祝她有愉快的
在吞掉了热狗卷的时间里,布鲁克林大桥就呈现在我的眼前。在灰蒙蒙的阴雨天里,我一步步向这座大桥走过去。习惯了在影视作品以及纪录片里俯视这座大桥,现在仰视它却感受到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我仰视它,这让上万根钢索呈辐射状在我眼前展开,视线被引导至钢架拱门顶上的星条旗上。它们像是一个巨大生命体的交错的血管,把血液运送到跳动的心脏中去,鲜活生动。Old Glory的颜色和飘扬的姿态在阴雨天依旧清晰可见,彰显着一个国家的骄傲。天气不够好,但依旧能够辨析出纽约的轮廓,仍能够感受这个城市的雅致与诗意。
身边不少游客驻足瞻仰大桥的星条旗。
而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则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它是100年前纽约废弃的铁轨,居民们抗议着这过期的“文明”所带来的烦扰。宣告那个铁轨的时代已然远去,城市的生命无须它的存在。它是那样野蛮、粗俗、疮痍一样的存在,即便一个世纪之前它被视作福音传递的渠道。纽约市民不耐烦地告诉政府,他们饱受“文明”的折磨,他们需要换血,呼唤一种新的文明。所谓新的文明,也不过摧毁,再建的循环往复而已。
文明与陈旧一只在对峙、抵抗、非此即彼地争夺公共空间。纽约曾经的骄傲变成了累赘。文明与历史的战争从来没有胜者,无论哪一方得胜都意味一方的消褪,不过最后得胜方都能够扭曲为未来城市骄傲的资本。艺术却站出来扭转了这不可开交的局面,设计师们把受人唾弃的铁轨变成了公共公园。这是纽约最好的看日落的地方。走过几十个街区能够不断地在繁华和安静里面切换的独特的空间。
我喜欢在这里看纽约。吃贝果看最后一线阳光被吞没,等着夜色倾泄在脸上,纽约又从片刻的黄昏静谧中跳出,上演万家灯火、灯烛辉煌的故事剧。
海斯勒先生(Hessler P.)在其著作江城(River Town)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掌握了一条河的语言,就像熟悉字母表一样逐渐熟悉了岸边的每一处细节。有了真正的收获。但我也失去了一些东西,我所失去的,此生难以挽回。在这条壮丽的大河上,所有的雅致、美丽、诗意全都不复存在。”
但纽约,是难以熟悉又无法厌倦的吧。所以,她仍旧是充满了雅致、美丽和诗意的。我无法告诉你,群体性意味极强的纽约具体主张着什么。或许是不疲倦的学术追求,也或许是对自由的崇拜,更多地或许是像詹姆斯?A?法利邮局刻在门廊上的格言一样 -- “无论鹅毛大雪,还是倾盆大雨;无论炎炎烈日,还是昏暗夜色,都无法阻止邮差用飞快的速度完成他们所指定
无论鹅毛大雪,还是倾盆大雨;无论炎炎烈日,还是昏暗夜色,纽约人以自身的方式热爱着他们所生活的土地,他们的国家,他们最纯最真的自我还有那繁盛的城市艺术。
文:来源网络

自由女神旅游  大都会博物馆旅游  帝国大厦旅游  时代广场旅游  华尔街旅游纽约旅游行程  纽约旅游行程  纽约旅游行程


  

      标 签: 纽约印象  

网友评论 (0条)

  • 0条记录 当前第1/0页 
评论网友 匿名网友2024-03-28 21-29-27
阿拉斯加极光,低至7.9折!
关于纽约资讯网 | 友情链接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成都途风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拥有最终解释权 蜀ICP备10200285号-3